姚科贵跟随韩先楚20年,韩先楚临终前托付杨得志
电话很快就来了,机关有人打来交代后事;手稿被人一份份装好,送进了档案馆。卷首的签名写着“姚科贵”,但翻开扉页,有一句话格外醒目:文稿是根据韩司令现场口授整理。就这么一句小字,把两个人二十多年的搭档关系,简简单单地钉在了档案里。
电话很快就来了,机关有人打来交代后事;手稿被人一份份装好,送进了档案馆。卷首的签名写着“姚科贵”,但翻开扉页,有一句话格外醒目:文稿是根据韩司令现场口授整理。就这么一句小字,把两个人二十多年的搭档关系,简简单单地钉在了档案里。
1975年秋,汉口江面雾气正浓。趁着渡船慢慢靠岸,刚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不久的杨得志按住军帽,语气平静却透着火药味:“去荆州驻训场,不多待,事办完就回。”同行的秘书愣了一下,想到两天前汇报的那份“张万年摔杯事件”材料,忍不住又劝:“首长,风声紧,咱们别淌浑水。”
1940年春,杨得志部队被日军困在东明,重围之下没人敢去救,杨勇听说后直接骂出一句:“你们不救我去救。”当场领兵硬冲敌阵把人救出来,谁都知道救援就是拿命拼。
1986年9月的一个清晨,广州火车站月台上还带着夜色的余温,一位身着将官常服、脚步略显急促的老人走下车梯。湿热的空气并没有让他放慢速度,他先伸手摸了摸挎包里那套厚重的毛料军装,随即抬眼环顾——此行目的地,正是当年令他血脉喷张的“老一团”驻地。
1980年3月14日,北京西长安街的军委大楼里还飘着新书的油墨味,第三次再版的《星火燎原》刚送到各处。孙继先坐在窗边,翻到“大渡河”一节,眉头一点点锁死,随手合上书,拎起帽子就往总参走。
1986年,老将军杨得志来到75221部队,满身汗却偏偏穿着一身厚重的毛料军装。
这三位将领中,陈赓来自湘乡,耿飚和杨得志都是醴陵人。长征途中,他们经常互相打趣,给艰苦的行军生活增添了不少欢乐。记得红军进驻遵义时,大家围坐在一起会餐,陈赓就特别活跃,一会儿以主人热情招呼大家,一会儿又假装客人抱怨菜不够,逗得众人开怀。
开国上将杨得志,1979年作为西线部队总指挥,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,第二年升任全军总参谋长。总长是军队中枢机构里面,最繁忙的岗位之一,杨得志很少有休闲时间。83年2月份,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制作影片《四渡赤水》上映,杨得志很高兴,说什么也要抽出时间,跟同志们一起
正太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我军挫败敌人的重点进攻,举行局部反攻时,晋察冀战场我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。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,亲身参加了这次战役。
身旁的陈赓打趣道:"老许啊,你要不是上将,我们这些人都不敢要这个军衔了。"这番话引起一阵善意的笑声。许世友不好意思地笑笑,眼神却不自觉地飘向主席台。在那里,毛主席正微笑着看向他,目光中满是信任和期待。
没有人会把铁匠的火炉和将军的战场放在一起比较吧?偏偏,杨得志用自己一生,硬生生把这两种身份搅成了传奇。南阳桥,1911年,一户铁匠家,男子汉刚出生,外面的世界还不太安稳,他的名字或许只是家乡口音里念出的一个轮廓。
1938年初春,黄河以北的泥泞仍未干透,115师344旅的干部会议就在这样潮冷的早晨拉开。黄克诚一句“今后谁再犯糊涂,就别怪我不客气”让屋里沉了三分。会场角落,韩先楚低头默不作声,心里却直犯嘀咕——这份严厉,日后恐怕还要再碰上。
杨成武15岁参加红军,17岁当上团政委,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,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,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。可以说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名将。
老师长?杨得志噔的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,电影都播完了,四渡赤水气势恢宏,可是他憋着的情绪却迟迟散不去。要说毛主席军事天才,谁都有目共睹,四渡赤水更是他从迷雾中杀出一条血路。诶,可惜啊——杨得志心里头那点子怨气,就是给了毛主席那么大“主角光环”,老师长李聚奎却连个